• 提交成功
  • 姓名为必填
  • 性别为必填
  • 年龄为必填
  • 学历为必填
  • 联系方式为必填
首页 资源中心 新闻资讯 心理动力疗法治疗自闭...

心理动力疗法治疗自闭症的背景和原理分别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04.28
浏览次数:
分享:

心理动力疗法治疗自闭症的背景和原理分别是什么呢?

针对自闭症儿童的早期治疗形式是基于心理动力学模型提出的。心理动力疗法的发展始于20世纪40年代,而同一时期自闭症成为一种特定的诊断类别。在20世纪40-60年代,心理动力学模式是用于自闭症儿童的唯一治疗形式。该模式的盛行反映了当时心理学理论的主导地位,而不是反映了该模式具有实证的有效性。

心理动力学疗法是基于这样一种观念,即自闭症是由于儿童被迫离开对于自身不利的危险环境所造成的。父母的精神机能问题(尤其是母亲)致使他们将孩子正常的挫败感和微不足道的退缩错误地理解为拒绝。这就导致了父母严重的消极反应:母亲没有对孩子正常的退缩予以支持,而是以拒绝和不友好的方式予以回应。孩子们将母亲的这种反应理解为危险的甚至是致命的(父母希望孩子死去)行为。出于对这种危险环境的一种恐惧,孩子开始退缩,继而出现了贝特海姆所说的“慢性自闭障碍”或自闭症的“空堡垒”。由于孩子的本能能量大多用于防御不利的环境,因此这也阻碍了其自我的发展。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自闭症治疗方法的支持者和实践者从未提供过任何有力的证据来支持这一观点,即自闭症儿童取得了进步。贝特海姆只是提供了一些案例来说明其治疗方法的有效性。现在回顾这些案例,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他治疗的这些孩子,按照现在的标准来看并不符合自闭症的诊断标准。例如,他描述一些孩子伴有妄想症状。其中有一个孩子把自己视为一部机器。然而,这种妄想通常会发生在精神分裂症儿童的身上,并不是自闭症的特征。精神分裂症儿童可能更适合接受心理动力学以及语言为基础的治疗,并且从中获益。鉴于被试选择标准缺乏客观性,有人对贝特海姆所说的显著进步提出质疑。

在线客服